近日,我拜读许更生先生的《百年语文双重错位——母语教学反思录》,文中作者指出:基础教育阶级的语文教学要以书面语用为核心。同时又强调:更基本、更重要的是“用什么写”。对此观点本人彼有同感,现就作文教学的问题,谈谈我的敷浅看法。
本人乃师范院校工科毕业,任教于一间农村完全中学。阴差阳错,毕业至今,一直担任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从教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二年级,一教十六年。语文教学,尤其作文教学的酸、甜、苦、辣之味,可谓一一尝透。现仅以门外汉的角度反刍品味,权作班门弄斧,与诸位共尝。
作文教学的苦味:几年的作文教学,几年的听课,几年的了解;对于“作文”,有一种味,就是“怕”。
其一是教师怕教作文。有些教师本身文章都写不好,平时又懒得动笔;甚至连计划、总结都只是应付式的。谈到教作文,他们总是有种找不着北的感觉。最终还是老模样:弄一条题目(甚至从试卷资料中不加选择地)或一个话题让学生自己写好交来了事。要么是教师讲了一大堆道理,作了不少分析,然后让学生来作。其着力点依然停留在“写什么”上。
其二是教师怕改作文。谈到改作文,相信绝大多数教师都会觉得头痛。因为改作文是件费时费力的苦差。如果认真细致去改,一晚自修时间最多只能改它三几本。有时有些文章要大刀阔斧地砍伐,那样更费时,把学生的原作改得面目全非。甚至可能是写得不错的,皆因与个人的观点存在差异,就让分数给它定了格,判了刑。这无异于仅因一孔之见,就一棍子将其打死。有时学生老犯一个错误,教师老是用同一条评语。教师改多了就会腻,学生看多了,就会习以为常。又有时,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评语措词严厉,这样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或自尊心;打心底形成一个观念:我的作文实在太差。又或是站在教师本身水平上对学生作文下评语,而且专用术语过多,让学生读不懂,难以理解教师的意图,不知从何改正。上述种种原因,只能给学生形成一种错觉,形成一种坏习惯。评改后的作文本一发回来,就只看看评语,看看分数,让分数给自己定格,然后把它扔到一边。
其三是教师怕评作文。这里所说的是“评讲”作文,不是给作文评分。一次作文之后,该如何评呢?很多教师对此犯难。想不出好法子之余,不外还是老规矩。总体说说本次作文的情况,谈几篇好的作文,说说它如何好;然后再读几篇不好的作文,谈谈它如何不好。结果读来读去还是那几个学生的作品,其它更多同学的作品反而不被重视。整个课堂是教师在沉闷中唱“独角戏”,在教师个人的观点下武断地收场。
其四是学生怕作文。学生怕作文的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言之无物。由于学生的阅读量少,词语积累少,写作训练是被逼的、任务式的,所以真正要其写作时,就常会言之无物,无从下纸。第二失去信心。一成不变的沉闷的课堂气氛,在教鞭的长期驱役下被逼的学习,不合实际的教材,让学生失去了兴趣。青春萌动而又富于叛逆精神的青少年们一直来都被考试成绩的绳索紧紧地缚住,他们内心里唯一的反抗就只能是厌倦。厌倦越明显,他们就会觉得语文越高深莫测,成绩就会越不理想,斗志就会越消沉,直至完全失去自信。也有些学生在自觉地努力着,他们付出了辛劳,但短暂的付出并未能从分数中得以明显的肯定。我们大家都非常清楚,作文的提高离不开词汇的积累及训练。但教师的评分、评语无疑让急于求成的学生一棍闷棒;使他们再次消沉,一味埋怨自己的基础打得不好;这也成了他们怕写、懒写的最好托辞。
作文从来都是高考、中考的半壁江山;也是语言运用的第一阵地。一直以来教师们都在思考着如何教的问题。我却觉得我们重点应放在思考如何学,从而能学以致用(也即学生如何作文上)。在具体实践中,我的做法如下:
一、集腋成裘,积水成河。要提高写作,就必须提高学生的积累量。人的大脑就好比货存仓库,如果仓库空空的,自然就不能从中找到所需的货物。大脑里积累过少,这是行文无物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个问题,我采取了如下措施:(1)每日一言。在黑板上另辟一小角让学生根据摘抄每日写一句话(可以是名言、格语、谚语或精彩片段)。(2)开展背书运动。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此法虽拙,但行之有效。(3)搞一些知识竞赛类的语文活动课。充分检查学生对某方面知识的积累情况。(4)教师补充。由于学生的阅读面不广,手头资料少,这对于学生积累无异是一个阻碍。因此我千方百计搜集资料,无论是文学常识、语法知识、典故、神话故事、名言格语......甚至美文,我都会根据需要,综合处理后印发给学生。
二、提高朗读水平,体会语言以意动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内蕴。学生常有种感觉:平时朗读是为了应付抽查背诵。所以谈到朗读,多数只是唱读。因此对语言的味,并未能深刻体会。我觉得朗读的节奏、语调是非常重要的。节奏把握不好,就没有抑扬顿挫之感,就难以体会语言的语义及语境;语调如果是“平一调”,就仿佛是用同一调来唱歌,既难听又难以体会感情。学生读书如果没有体会情感,那等于白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虽然我不强调学生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但我总觉得有感情地读,读多了总能体味语义。这对于写作时表露情感也是有帮助的。
三、多写。常言道:“人勤地不懒,常写笔生花。”我们任何一个人的笔都是普通的笔,世上并没有马良的“神笔”,这笔要“神”必须靠练才可。前面谈到了写作的一些准备工作,那么具体实施“多写”该如何操作呢?在此我们必须要思考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该如何教他们写?(2)让他们如何写?写什么?(3)“多写”必导致批改的问题,该如何改?(4)如何检验学生的写作水平情况?
(1)如何教他们写?
我觉得在平时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仅停留在了解及分析的基础上,而应是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对于课文的精彩片段,应结合生活实际,及时让学生仿写。把写作材料的准备、构思、材料的安排、写作的手法、甚至细节的处理等具体要求结合在授课及练习中,让学生体会该如何写。
(2)让学生如何写,写什么?
针对这个问题,我觉得教师应做一些准备工作,也即要备好作文教案。作文教案应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备好题目或材料。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作文的题目或材料既要与高、中考接轨,又要切合实际。让学生觉得方向离自己很近,才会有东西可写,才会写真言。②备好如何审题。审题的方法很多;如教师点拔或例引,学生补充,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然后各取所需;又如小组讨论解题,各举实例分析,发散后综合收敛,个人定向等。③做好作文分析。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其内容包括:本次作文的意图及设想;学生实际演练中所掌握的情况;写得好的好在哪里;写得不好的存在什么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就可以更充分把握学生作文的情况,便于对症下药。
(3)多写必然要考虑批改的问题,该如何改?
批改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师最头痛的问题。他们不但要秉烛夜游,精批细嚼,还要苦苦冥思,该如何斧凿砍伐,确让人绞尽脑汁。有些学校的对策经验是:应让学生多写,教师能改多少改多少。还有些人认为:学生是在期待教师对他的肯定,故必须全批全改。我觉得应把自主权交给学生,文章是要经得起读的,我们不应因个人的观点而去评价它,而应让学生去体味哪些写得好,哪些不好。我的做法是教师先根据高、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制定作文评分的细则,让学生分组交叉评阅,按照所分的细项,分项打分,然后小组讨论综合评定。教师收集审阅,写好作文情况分析。这样的好处是:①让学生清楚考试评卷对作文的要求;针对自己作文时常犯的错误,自觉改正自己作文中存在的缺点。②让学生多读同题、同层次的文章,利于拓宽学生思路。③同龄人的评语,让学生们易于接受;总比看教师过高要求的“天书”好。④仅用一节课的时间可解决教师批改时间过长的问题。即使包括教师审阅,也只用两三天时间就可解决一次作文(两个班的)的评阅的过程。
(4)如何检验学生的写作水平?
有人认为:教师不评价作文是不合理的。在实践过程中也有学生认为:教师不评作文,就没法给我们信心,我们付出的汗水得不到肯定。针对这些问题,我在审阅及分析过程中,对学生评价的好坏给予概括。在巡班过程中,对学生的疑惑给予解说,让学生对照自己的作文,看标准比较自己的进步。写作水平的提高,虽然不能以时间和数量来衡量。但对学生热切期待的评价,我认为检验的方式有两种:①通过考试作文来验证。②把平时好的文章推荐到报纸杂志或征文比赛,让编辑、评委来证实。这样对于能发表或获奖的同学是一种激励;对于未能如愿的同学也可更清楚看清自己的差距,以便于激起斗志,以优胜者为目标,努力提高。
总的来说,我认为:语文的最终目的应是为了应用,作文是应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的教学过程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庞大的工程。作为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明确:教是为了不教,也即工作的重点不应放在教,而应放在导。导教导学的过程中,应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您现在浏览的是来自公司再装备其它有关业态的:http://www.hcskin.com
/jz/2010-11-17/129.html 欢迎转载,请保留链接,谢谢!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好,请把篇文章分享到下面社区,让您的好友可以一起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