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妈妈给我讲过一个盲人点灯的故事:一个盲人,走在一条狭长黑暗的小巷里,他什么也看不见,却提着一盏灯笼,灯光虽然很弱,却照亮了小巷里坑坑洼洼的道路。妈妈告诉我,那盏灯笼是盲人为其他赶夜路的人点的,为他们照亮脚下的路。我认为,那盲人实在高明得很,点盏灯笼,让其他人看见自己而不至于撞到自己,岂不是助人又助己?
生活中经常有富豪向贫困儿童捐助的事,事情不大,却占据了报纸上的整个版面;文字也并不多,无非是极力赞美那个富商富裕后仍不忘贫困儿童。其余便是几张“巨幅”照片,上面有富商趾高气扬的笑容,有“扎”人眼球的巨额支票,还有蜷缩在一角的受助儿童,但孩子脸上并没有人们想像中受助的喜悦,而是满脸的窘迫与不安。整个捐助过程看不到一丝爱心的涌动,只觉得是那位富商在做个人宣传广告。
这种捐助与其说是帮助,倒不如说是在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虽然它在客观上也起到了“助”的作用,但也使得受助者忍受着接受施舍的局促与惶恐,这种带有强烈功利色彩的捐助还是不要大肆宣传为好。
前段时间,有一则公益广告不断在各大电视台滚动播出:一个普通的胡同口有一个小小的馄饨摊,摊主是一个花白头发的老翁。夜幕早已降临,馄饨也都卖完了,可是老人还没有收摊回家,他好像在执著地等待什么。这时,传来了几声年轻人的歌声,伴着自行车在石板路上颠簸的声音,一个年轻的女孩拐过胡同口,老人这才站起身来,把灯光射向胡同深处,为女孩照亮前面的路,待女孩到达亮处时,才收回灯,笑着说:“都回来了。”然后收摊回家。
记得初见这则广告时,心间仿佛有一股暖流在涌动,原来帮助可以这么雁过无痕,可以这么不带任何目的。它使每一个旁观者都怦然心动,因为提供帮助的人只是一心想要帮助别人,他的心灵上有一顶屋檐,挡住了躁动的势利,只留下一颗单纯的只想帮助别人的心。
建一顶屋檐,留一片纯净,让本该在生活里的场景不再是广告式的宣传,而真正变成生活的美景。
评:
作者对生活有着自己独到的观察和思考,既看到了“作秀的炒作的屋檐”,也看到了“真实的无痕的屋檐”,并由此生发出自己的思辨,呼吁“建一顶屋檐,留一片纯净”,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的为文原则。
比照式的结构、由表及里的挖掘透视,不仅揭露、否定了一部分人沽名钓誉、伪善作秀的实质,而且昭示出“心灵的屋檐”应有的真正内涵,传达出作者对“纯净的屋檐”的呼唤之情。
电视公益广告和盲人点灯的故事用在这里有没有说服力,还值得商榷。另外,标题及文中为“屋檐”选定的量词“顶”,不恰当。正确的量词应为“个”或“道”。
您现在浏览的是来自公司再装备其它有关业态的:http://www.hcskin.com
/jz/2011-01-06/263.html 欢迎转载,请保留链接,谢谢!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好,请把篇文章分享到下面社区,让您的好友可以一起共分享